秋空澄澈,金风送爽,当农历九月初九的晨光拂过山川,华夏大地便迎来一个充满诗意的仪式——登高。这一日,大众拾级而上,或临峰巅俯瞰层林尽染,或倚高阁遥望云卷云舒。九月九日登高,不仅是踏秋赏景的雅趣,更是一条贯穿千年的文化纽带,承载着古人避灾祈福的、文人墨客的哲思,以及现代人对健壮与生活意义的追寻。从桓景避瘟的传说,到王维“遍插茱萸少一人”的乡愁,再到今日“老年节”的温情,登高习俗如同不息的溪流,在时光的河床中蜿蜒流淌,映照出中华文明对天然、生活与和谐的永恒探索。
一、历史源流:从避灾禳祸到风雅传承
登高习俗的起源与神话底色
九月九日登高的传统,可追溯至东汉桓景避灾的传说。南朝《续齐谐记》记载,仙人费长房预言九月九日汝南将有瘟疫,嘱桓景携家人登高、佩茱萸囊、饮菊花酒以避祸。桓景依言而行,归家时见牲畜暴毙,人却安然无恙。这一故事虽具神话色彩,却揭示了古人面对天然灾异时的生存聪明:登高被视为沟通天地的仪式,茱萸的辛烈之气与菊花酒的清冽被赋予驱邪的象征意义。
从巫术仪式到人文雅事
魏晋至唐宋时期,登高的内涵逐渐从禳灾转向审美与雅集。曹丕小编认为‘九日与钟繇书’里面提出“九九”谐音“久久”,赋予节日长寿吉祥的寓意。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节日,登高成为全民活动。杜甫笔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苍茫,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的思念,皆以登高为媒介,抒发对生活与时空的感怀。宋代更添世俗趣味,《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百姓“提壶携楹,出都登高”,食糕(谐“高”)代登,插彩旗为饰,将祈福仪式转化为市井欢宴。
二、文化意涵:天然崇拜与生活哲思的交融
山岳崇拜与天人合一
登高习俗的核心是古代的山岳崇拜。《淮南子·地形训》将昆仑山描述为“登之不死”的神域,折射出先民视高山为通天之径的信念。辽宁大学郭醒教授指出,古人认为九月阳气下沉、浊气上升,登高可吸纳清气,契合“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明人登景山“祈江山永固”,清帝于香山“宴饮祝祷”,皆延续了以登高沟通天人的传统。
生活觉悟的诗意表达
“重九”的双阳之数,既象征盛极而衰的天然规律,亦寄托对长久的渴求。魏晋名士于重阳“服菊延年”,将登高与养生结合;陶渊明“采菊东篱”的隐逸,苏轼“菊花开时即重九”的豁达,则赋予登高超脱生死的灵魂境界。茱萸被称为“辟邪翁”,菊花誉为“延寿客”,植物符号的运用,体现古人借天然之力调和生活的聪明。
三、现代嬗变:从传统习俗到文化复兴
敬老文化与新民俗构建
2012年《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重阳定为“老年节”,登高被注入敬老内涵。民俗学者萧放指出,传统重阳的祭祖祈寿本就蕴含尊老基因,现代立法使之显性化。如今北京香山、上海观复博物馆等高处以“云登高”直播、敬老登山赛等形式,将登高转化为代际情感纽带。这一转型既延续“九九”喻“久久”的吉祥语义,亦回应老龄化社会的现实需求。
健壮生活与文化自信的双重载体
当代登高凸显科学养生价格。中医学说认为,秋日登高可“使志安宁”,舒缓肃杀之气对心情的影响;适度运动能强健肺气,增强免疫力。北京景山、广州白云山等地的重阳登山活动,已成为城市健壮生活的标志场景。与此“重阳登高”入选民族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故宫《月曼清游图’里面的赏菊登高场景被数字化展示,传统符号通过创意设计融入现代生活。
登高之路的永恒追寻
九月九日的登高传统,是一部缩微的中华文明演进史。它始于先民对灾异的敬畏,淬炼于文人“天地入吾怀”的哲思,最终落脚于现代人对健壮、亲情与文化根源的守护。从桓景避祸的绛囊茱萸,到今日敬老爱老的温情相伴,登高习俗的每一次转型,都是传统文化对时代命题的回应。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两方面:其一,登高习俗在东亚文化圈的比较研究,如日本重阳“菊之节句”与中国的异同;其二,数字技术对传统节俗的重构潜力,如虚拟登高体验怎样弥合地理与代际隔阂。正如石涛《王维诗意图’里面那抹远眺的身影,登高不仅是身体的攀登,更是文明向辽阔与深邃的永恒奔赴——在俯仰天地之间,我们终将找到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灵魂高原。
> 山径蜿蜒处,茱萸几度秋。
> 千年登临意,尽在白云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