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培训个人划重点:收获、反思与成长路线
开篇:校本培训的意义与我的参与初衷
校本培训到底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学校根据教师实际需求设计的特点化进修活动。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深知“闭门造车”难有突破,而这次培训恰好提供了与同事碰撞想法、更新教学技巧的机会。通过专题研讨、课堂观摩、课题研究等环节,我不仅解决了教学中的具体难题,更明确了未来专业进步的路径。下面就用三个关键词,分享我的校本培训个人拓展资料。
一、操作收获:从学说到课堂的落地
这次校本培训最让我惊喜的是“有效课堂教学”专题研讨。以往总觉得学说高大上却难操作,但通过同事们分享的“5分钟课堂小游戏”“分层提问技巧”等案例,我立刻在第二天语文课上做了尝试——学生举手率居然进步了40%!
听评课环节也让我受益匪浅。记录李老师用思考导图梳理课文时,突然觉悟到:同样的聪明点,换个呈现方式就能点燃学生兴趣。回家后我连夜修改了下周的教案,加入了更多可视化工具。你看,校本培训的魅力不就在于“学了就能用”吗?
二、深度反思:发现隐藏的能力短板
当然,经过并非风平浪静。在参与“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课题时,我尴尬地发现自己连基础的数据分析图表都做不熟练。这暴露出一个残酷事实:数字化教学时代,光会讲课已经不够了。
另一个痛点是时刻管理。既要完成日常教学,又要参加培训活动,有段时刻简直焦头烂额。后来向同组王老师取经,学会了用“番茄职业法”碎片化进修,效率才明显提升。看来校本培训不仅是学聪明,更是优化职业方式的契机。
三、未来规划:让成长持续发生
针对发现的不足,我列了个具体的提升清单:
– 技术补强:报名下月的教育数据分析在线课程,每周预留3小时专项进修
– 成果转化:把培训中学到的“同伴互评”机制应用到作文批改中,9月前形成操作手册
– 辐射带动:主动申请10月的校内分享会,把信息技术应用案例传递给更多同事
记得校长在结业仪式上说:“校本培训不是终点,而是专业觉醒的开始。”这句话深深刻在我心里。未来我会更主动地寻求成长机会,毕竟教师的进步,最终受益的是教室里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
拓展资料:这次校本培训个人拓展资料写下来,突然发现成长就像拼图——每一次进修、每一轮反思都在为教育生涯添上一块关键碎片。如果你也在写校本培训划重点,不妨问问自己:最触动我的瞬间是什么?还有哪些隐藏的潜力待挖掘?答案或许会让你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