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舞蹈的起源? 壮族舞蹈的起源与发展
一、壮族舞蹈的起源?
壮族舞蹈源于对狩猎的模仿,但它常与巫师酬神的活动密切联系。巫师敬神总是边跳边唱,乐神消灾祈福。最早记录,花山壁画中壮族舞蹈的实际是当时壮族先民对蛙神的颂歌。这种舞姿的形状是两臂张开弯肘上举,两腿蹲成弓步,动作粗犷有力,赋有特色,被称为蛙形舞姿。魏晋时代,僚人祭鬼神时,跳鬼鼓舞。名史家黄现璠认为:“秦汉时期,壮族先民的音乐舞蹈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汉代墓葬出土的实物有铜鼓、铜钟、羊角钮钟,木腔皮鼓、瑟、笛等。顺带提一嘴,贵县罗泊湾一号土坑木梆墓出土了一份名为《从器志>的随葬品清单,上面写有“栓”、“越筑”等乐器。由此表明当时壮族先民的音乐舞蹈特别繁荣。宋代桂林及桂北民间有傩队,戴假面具跳酬神舞。巫舞一直流传到1949年前,分为师公舞和巫觋舞,是迷信活动的一部分。师公舞戴鬼脸壳,每个神一个,多达30多个,且每个神有不同的动作和唱词。巫觋舞是巫婆装神弄鬼时跳的,手舞足蹈,作神附身之状。与酬神有关的舞蹈还有其他,如铜鼓舞、春牛舞、贺新年舞等。
壮族民间其它舞蹈,多模仿劳动动作。据统计,表现劳动和爱情生活的舞蹈多达几十种。著名的有舂堂舞、扁担舞、蜂鼓舞、采茶舞、戽斗舞、绣球舞、捞虾舞、桃叶舞、斑鸠舞等。
二、祭祀起源?
祭祀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是儒家礼仪中主要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
三、壮族婚俗起源?
婚俗习性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和传统,少数民族的风俗都非常的有特色,壮族的某些结婚习俗还保留着古时候大众婚嫁的方式。下面一起来了解下有哪些吧
父母包办形式
历史上,壮族曾普遍实行早婚,根据有关地方志书记载:“依人,多早婚”,婚姻形式基本实行自在恋爱和父母包办的双轨制。
父母包办必请媒人说婚。媒人说婚通常要进行若干次,第一二次去女家,若女方父母亦有意,则以便饭招待。如此往返三五次,即可议定亲事,并以“合八字”订婚。
订婚礼银很重,一般须送与女子全套银制饰物。 父母包办婚姻,在壮族中亦占有一定地位,男女通常在十三四岁、有的早在七八岁就被双方父母“合八字”定了终身。
四、壮族舞起源?
壮族舞蹈源于对狩猎的模仿,但它常与巫师酬神的活动密切联系。巫师敬神总是边跳边唱,乐神消灾祈福。最早记录,花山壁画中壮族舞蹈的实际是当时壮族先民对蛙神的颂歌。这种舞姿的形状是两臂张开弯肘上举,两腿蹲成弓步,动作粗犷有力,赋有特色,被称为蛙形舞姿。魏晋时代,僚人祭鬼神时,跳鬼鼓舞。名史家黄现璠认为:“秦汉时期,壮族先民的音乐舞蹈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汉代墓葬出土的实物有铜鼓、铜钟、羊角钮钟,木腔皮鼓、瑟、笛等。顺带提一嘴,贵县罗泊湾一号土坑木梆墓出土了一份名为《从器志>的随葬品清单,上面写有“栓”、“越筑”等乐器。由此表明当时壮族先民的音乐舞蹈特别繁荣。 宋代桂林及桂北民间有傩队,戴假面具跳酬神舞。巫舞一直流传到1949年前,分为师公舞和巫觋舞,是迷信活动的一部分。师公舞戴鬼脸壳,每个神一个,多达30多个,且每个神有不同的动作和唱词。巫觋舞是巫婆装神弄鬼时跳的,手舞足蹈,作神附身之状。与酬神有关的舞蹈还有其他,如铜鼓舞、春牛舞、贺新年舞等。
五、壮族婚姻起源?
发源于旧石器时期的壮族在2000多年的进步史中,不仅创新出了独具壮族特色的民族文化,同时也孕育出了流传千年的文化习俗。
从民族差异性角度来讲,壮族不仅拥有独特的建筑、服饰、饮食文化。同时在劳动生产以及日常生活中,也形成了具有壮族特色的民风民俗。由于生活在气候比较潮湿的南方地区,因此壮族人发明了依山傍水的“木楼”。
同时,为了能够延续民族文明壮族先民,还形成了一种独具民族风格的婚俗文化。相比较于汉族社会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古代壮族人在面对婚姻大事的时候,也别出心裁的演化出了“女娶男嫁,夫从妻居”的婚俗。
发源于先秦时期百越之地的壮族,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与中原大国,风格迥异的民族文化与社会操作活动。“百越”地处长江中下游至东南沿海区域,由于这里尚处于未开化的历史阶段,因此直到秦朝建立之后才浮现在大秦帝国的视野之中。
秦始皇为了实现天下一统的宏伟目标,曾派遣50万大军讨伐壮族祖先聚居的岭南地区。但由于此地交通不便、气候多变,因此一直到公元前214年,秦军才战胜西瓯人统一了岭南地区。并在此地设立桂林、南海、象郡,至此生活在该地的壮族先民,才正式被纳入秦朝的统治之下。
事实上当时生活在岭南之地的壮族先民,尚处于氏族部落社会进步阶段。这与中国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秦朝相比,至少在社会进步上已经不止落后了一千年。虽然此时的“西瓯”、“骆越”人,已经开始使用铜铁器并步入了文明时代。
然而这种氏族部落社会体制,却根本无法与封建体制相提并论。笔者认为岭南纳入秦朝版图之后,在秦朝先进的社会制度带动之下也进入了快速进步期。简单说就是从氏族部落跨越式的进入了封建制度,这其实对壮族进步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种跨越式进步,至少可以让壮族少奋斗一千年的时刻。这不仅为壮族的民族文化进步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也为形成稳定的服饰、饮食,以及生活习俗文化开辟了一种新型进步模式。
而大秦帝国统治者为了稳固岭南地区的统治力,还曾派兵在此地修筑了“灵渠”。而“灵渠”所在地就在广西东北部,也就是现代壮族人生活的地区。同时,秦始皇也曾下令向岭南地区迁徙人口,这就出现了汉族人与“西瓯”、“骆越”人杂居的现象。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从此之后,当地的原住民不仅接受到了,较为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熏陶,同时也对生活于岭南西部的越人,向更加文明的社会迈进起了积极的影响,这些其实都是古代壮族的进步简史。
从先秦时期沉淀下来的壮族习俗文化
每个民族都有些完美无缺的文化特征,而最能体现这种文化特征的元素,大致包括服饰、语言、文字、饮食等。大众可以通过不同语腔语调,很明显的区分出不同民族亦或是不同地区的人群。壮族作为两广地区最具民族特征的少数民族,一言一行、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可以体现出与众不同的壮族特色。
壮族开放式的婚姻习俗
1.壮族年轻男女恋爱方式
相比较于其他民族来说即使是在古代社会,壮族青年男女也可以自在恋爱。“对歌”就是一种较为开放的恋爱方式,壮族青年男女会在外出赶圩之时,展开一场以恋爱为目的的对歌大赛,当然在田间、村头等地也可以对唱山歌。
“老人也有十七八,父母也有风流时”,就是轧壮族青年对歌时最经典的唱词。这一点其实与封建社会中汉族女子,“大门不迈,二门不出”的领教制度截然相反。这其实也再次反映出了壮族尊徐母系氏族社会的风采。
2.“女娶男嫁,夫从妻居”
在壮族众多文化习俗中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婚姻习俗。之因此这样说是由于从古至今,在众多民族中都是男人娶妻,而唯独壮族先民保留了母系氏族的婚姻制度。“女娶男嫁,夫从妻居”就是壮族独特的婚俗。
简而言之这种婚姻习俗有点类似于汉族的“入赘”,壮族年轻男女到了适婚年龄的时候,可以通过有对歌、抛绣球和打木槽等方式,寻找自己心目中的另一半。这其实也与壮族比较开放的社会制度息息相关。
直到现在社会壮族农村地区,依然在流传这种极具民族风格的婚俗。如果从现实意义上来讲“女娶男嫁,夫从妻居”,其实与壮族“不落夫家”习俗如出一辙。大意为壮族女性在结婚之后一般都不会常住婆家,就算是结婚当天也会与好姐妹一起庆祝。
这种习俗在现代人的眼中都特别难以领会,夫妻二人在结婚之后就应该按照,约定俗成的婚姻制度在一起过日子,然而壮族的“不落夫家”婚俗,却很容易导致夫妻情感淡漠,而最终走向离婚的边缘。
在古代社会结婚之后的壮族女子,一般都会在农忙时节或者重大节日,才会从娘家回到婆家小住几日。这种现象基本上会持续到两三年之后,而且还必须是在已经怀孕的前提下才能长住夫家。这种婚俗现象虽然令人无法接受,然而壮族男子也不得不勉为其难。
每个在历史画卷中留下印记的少数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进步与习俗传承历史。壮族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其中一个,因此也会在现代社会中依然人丁兴旺,其实与其固有的传统习俗有非常大的关系。
从先秦时期聚居于百越之地,再到融入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体系之中。不仅对壮族进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影响,而且也为完善壮族文化习俗奠定了重要基础。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壮族进步历程中,其独特的习俗就是迈向文明的助推器。
六、野人祭祀的起源?
祭祀”也意为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原始时代,大众认为人的灵魂可以离开躯体而存在。祭祀便是这种灵魂觉悟的派生物。
最初的祭祀活动比较简单,也比较野蛮。大众用竹木或泥土塑造神灵偶像,或在石岩上画出日月星辰野兽等神灵形象,作为崇拜对象的附体。
接着在偶像面前陈列献给神灵的食物和其它礼物,并由主持者祈祷,祭祀者则对着神灵唱歌、跳舞。祭祀礼节祭品有一定的规范。
旧俗备供品向神灵或祖先行礼,表示崇敬并求保佑。
七、祭祀为什么会有舞蹈,歌曲?
这题给我弄懵了,乍一看吧,挺合理,仔细一看,又不太合理。题目里说的不错,很多祭祀的仪式里确实是含有舞蹈或歌曲的,说明里解释的就不太对,宗教中的类似祭祀活动其实是不含舞蹈和歌曲的。
我没搞清楚题主说的类似于“祭祀的活动”指的是宗教仪式还是宗教活动,也没搞清楚题主说的宗教起源初期是指原始崇拜时期,还是宗教雏形,因此胡乱地上来答一波。
先来明确一下这些名词的含义:
祭祀:我指广义上的与神明沟通的仪式。
宗教仪式:我指广义上的宗教内规定的定期或不定期举行的表达宗教教旨的仪式。
宗教活动:我指广义上定期或不定期举行的宗教集会或传播活动。
原始崇拜:我指不具备完整的组织结构的集体信念。
宗教雏形:我指未形成宗教经典的有组织的宗教信念。
宗教:我指具备成文的宗教经典、完善的组织结构的成熟宗教。
我们先来看原始崇拜时期的祭祀,虽然这个时期没有文字记载,然而我们从现存的壁画和文武的纹饰上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部分原始崇拜的祭祀经过中是有舞蹈的成分的,同时我们可以从该时期的祭祀遗迹出土的乐器判断,其祭祀经过也存在音乐,虽然也有可能这些乐器只是单纯贡品,但我们还是愿意相信存在音乐的可能性比较大。这个现象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原始崇拜遗存进行佐证,比如跳大神、傩戏、萨满等。由于没有文字记载,这些舞蹈和音乐的意义只能推测,大概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仪式感,由于物质匮乏,其仪式感只能通过行为表现,二是祭祀者希望通过特别的方式吸引到神明的关注,三是壮胆,毕竟有些祭祀仪式比较血腥,需要嘈杂的背景声和纷乱的画面来分散注意力。
宗教雏形时期,这个阶段已经产生了祭祀以外的宗教仪式和宗教活动,但由于大部分宗教对这个阶段的过度美化或避讳,其宗教仪式和宗教活动的图形、文字记载极少,我无法明确回答。
成熟的宗教:成熟的宗教在宗教仪式上趋于内敛,所谓的宗教仪式一个严肃庄重的场合,唱歌和跳舞就显得不太合时宜,无论是基督教的洗礼、告解、圣餐,还是佛教的法会,又或是伊斯兰教的礼拜,都不把唱歌和跳舞作为必要组成部分,当然如果一定要把踏罡布斗看作跳舞、把唱诗、念经看作唱歌,我也无法反驳。而宗教活动中的唱歌跳舞的意义与社会生活中的唱歌跳舞一致,不过是集体活动的一个选项而已。
平心而论,在物质匮乏时期唱歌跳舞是表现仪式独特化的必要手段,而在物质丰富时期唱歌跳舞是文化生活的集体活动,这与宗教行为的结合是天然行为,并没有什么独特性,就好像为什么国王的帽子都与众不同,为什么各大洲的人都吃羊肉,为什么每个民族都有像笛子一样的乐器。
八、壮族盘姓起源?
壮族盘姓来自盘古传说。布盘古:布在壮语中是对人物或人物群体的尊称,例如;布魂意思是人类,只对魂字进行翻译,布字仅为尊称词;布壮意思是壮族,只有壮字有含义,布字仅为尊称修饰词;布伢意思是巫师。因此布盘古为盘古。因此,壮族盘姓起源于盘古。
九、傣族祭祀舞蹈分析?
傣族祭祀性的舞蹈只在民族杂居区流传着多少。
如元阳县的傣族村寨祭祖时跳的“祭祀鼓舞”、石屏县傣族祭龙树时跳的“跳龙舞”、新平县送葬时跳的“狮子舞”。
有些祭祀舞蹈如过去曾流传于德宏地区的“跳柳神”和曾流行于江城县的“贝马舞”,现已无人再跳。
十、壮族有什么舞蹈?
壮族民间其它舞蹈,多模仿劳动动作。据统计,表现劳动和爱情生活的舞蹈多达几十种。著名的有舂堂舞、扁担舞、蜂鼓舞、采茶舞、戽斗舞、绣球舞、捞虾舞、桃叶舞、斑鸠舞等。舞蹈的剧目有《走在山水间》《山娃仔》《勒哨哇丙》《漓江三月》《歌催月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