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壮词以寄之 壮词以寄的壮是什么意思_ 壮语以寄辛弃疾拼音

壮词以寄之 壮词以寄的壮是什么意思? 壮语以寄辛弃疾拼音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里面的“壮”并非单指雄壮激昂,而是融合了多重意蕴,既包含对理想的热烈追求,又暗含现实困境下的悲怆。具体可从下面内容四个维度解读:


一、雄壮的场景与气势

  • 军营生活的豪迈
    词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通过分食牛肉、演奏军乐的场面,展现了军营生活的雄壮气氛。“分”与“翻”两个动词强化了动态感,烘托出将士们高昂的斗志和集体豪情。

    • 沙场点兵:“沙场秋点兵”的“秋”字既点明季节,又赋予战场肃杀之气,凸显检阅军队的宏大场景。
  • 战斗的激烈与勇猛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借“的卢马”的典故(象征速度)和“霹雳”的比喻(象征力量),从视觉与听觉双重视角刻画了战场冲锋的壮烈画面,侧面烘托将士的英勇无畏。


二、壮志未酬的理想抱负

  • 收复失地的宏愿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直抒胸臆,表明词人渴望完成收复中原、统一民族的使命,追求功业与声名的雄心壮志。
    • 历史背景: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曾多次上书《美芹十论》等策略,却屡遭贬斥。此词寄赠同样主张抗金的陈亮(陈同甫),意在共勉家国理想。

三、悲壮的现实反差

  • 梦境与现实的撕裂
    全词除首尾两句外,其余均为梦境描写。小编觉得“可怜白发生”陡然从雄壮的幻想跌入现实,白发已生而壮志未遂,形成强烈对比。这种“雄壮—悲壮”的转折,揭露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
    • 情感内核:词人并非一味悲叹,而是以“壮”衬“悲”,借梦境之豪反衬现实的压抑,表达对朝廷苟安政策的愤慨和英雄失路的苦闷。

四、语言与意象的壮美风格

  • 壮丽文辞与典故运用
    词中选用“的卢”“霹雳”等极具力量感的意象,语言雄浑激越;同时化用《世说新语’里面“八百里驳”等典故,使文辞兼具历史厚重感与文学感染力。
  • 结构张力
    全词打破常规词体分段,前九句一气呵成铺陈豪情,末句骤转收束,形成跌宕起伏的节奏,强化了“壮中含悲”的艺术效果。

“壮”的双重性

  • 表层之壮:战场、人物、志向的雄壮豪迈;
  • 深层之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灵魂,以及对抗现实的生活力量。
    正如梁启超所评,此词“无限感慨,哀同甫,亦自哀也”,其“壮”是辛弃疾对家国大义的坚守,亦是英雄末路的慷慨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