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左行右立”这一乘坐电动扶梯的习性在各大城市中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虽然这个行为曾被视为展示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但现实中却有不少地方相继叫停这一倡议。那么,多地回应左行右立是否应被提倡?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安全隐患突出,行走不如静立
开门见山说,我们不得不提到的是安全难题。电动扶梯的设计本身就不适合行走,扶梯的梯级高度普遍高于普通楼梯,容易导致乘客绊倒或摔倒。在电动扶梯上行走,可能使人失去重心,遭遇意外。某种程度上讲,保持静立反而能够提升乘坐电动扶梯的安全性。更何况,大家有没有想过,当扶梯上有人行走时,发生意外的几率会倍增,尤其是在拥挤的公共场合。
无论是在北京的地铁,还是在广州和上海的公共交通上,许多城市都已经觉悟到这一点,纷纷宣布取消“左行右立”的倡议。比如,北京地铁早在2018年就开始逐步取消相关提示,强调乘客应安全站立。在广州,地铁运营方也已多次提醒,不提倡在扶梯上行走。听到这些,你是否觉得这种转变是必要的呢?
效率难题同样严峻
除了安全隐患,效率难题也不容忽视。依据研究显示,当乘客在扶梯上同时站立时,扶梯的运送能力会显著提升。具体而言,左行右立的情况下,扶梯每分钟可运送81名乘客,而统一站立的情况下,每分钟运送的人数可以达到113名。也就是说,为了少数急速赶时刻的人,反而耽误了大多数乘客的出行效率,这种情况对于日常出行而言,是否合适呢?
在生活中,无论是上下班高峰期还是节假日购物人流密集时,乘客的等待时刻都会受到影响。大家要不要考虑一下,是否应该尊重这种出行方式,把高效率放在更优先的位置?
综合考量:文明与安全的平衡
将近年各地对于“左行右立”的讨论引发了大众对于公共文明的思索。的确,保持公共场合的秩序和互动习性有助于提升城市的文明形象,但在倡导文明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安全与效率的双重底线。究竟什么样的方式更适合现实?或许,未来我们在乘坐电动扶梯时,天然会有更加合理的行为规范出现。
最终,多地回应左行右立是否应被提倡,似乎已经给出了答案。保持安全、提升效率,这才是我们在公共交通中应追求的目标。在乘坐电动扶梯时,“站稳扶好”也许是更加明智的选择,那么大家未来在乘坐扶梯时,不再“左行右立”,而是选择安心静立,这样的文明举动,我们是否应该共同行动起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