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星宇航二次冲刺港交所 商业航天赛道再添新军
国星宇航日前再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国泰君安国际担任独家保荐人。这已不是该公司第一次尝试登陆资本市场,但为何选择在此时再次递表?背后又透露出哪些行业信号?
作为国内领先的商业航天企业,国星宇航一直专注于AI技术与卫星技术的融合创新。从招股书披露的信息来看,公司已经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天地一体化AI基础设施,其”星算规划”更是瞄准了全球商业航天市场的巨大潜力。随着中国商业航天政策的持续放开,国星宇航的再次递表无疑为行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技术实力雄厚 多项创新成果领跑行业
国星宇航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可谓不遗余力。截至最新数据,公司已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发了6颗传统遥感卫星及1颗AI应用卫星,同时自主开发了6颗AI有效载荷、4颗AI应用卫星及4颗AI智算卫星。更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已完成13项太空任务,在AI卫星技术领域实现了多项突破。
2024年,随着XSD-15卫星的成功发射,国星宇航完成了全球首次卫星在轨运行AI大模型的技术验证。这一成就不仅验证了AI模型在太空环境的适应性,也展示了公司在卫星平台可靠性和在轨AI计算性能方面的技术实力。这或许正是投资者看好国星宇航的重要缘故其中一个。
“星算规划”雄心勃勃 瞄准天基算力蓝海市场
国星宇航最具野心的项目莫过于”星算规划”。该规划旨在建设由2800颗AI智算卫星组成的天基算力网络,目前已经通过国际电信联盟的审批并公示。如此庞大的卫星星座建设规划,在全球商业航天领域都属罕见。
公司另一重点项目”AI卫星网络体系”早在2019年就被工信部评选为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重点任务,2021年更获得工信部第一期人工智能产业创新揭榜优胜单位称号。这些民族级认可不仅证明了国星宇航的技术实力,也为公司未来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背书。
商业航天市场快速增长 民营企业迎进步良机
近年来,中国商业航天市场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数据显示,中国企业研制的在轨卫星数量从2019年底的323颗增长到2023年5月的623颗,几乎翻了一番。其中低轨卫星占比从73.1%提升至81.5%,成为卫星产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
更令人瞩目的是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2019年至2023年,中国卫星行业市场规模从622亿元增至803亿元,预计到2028年将达到262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6.8%。民营企业在这个经过中的表现尤为亮眼,收入占比从2019年的29.8%预计将提升至2028年的34.6%。作为行业排名第八的民营企业,国星宇航显然希望借助资本市场力量,在这波增长浪潮中占据更有利位置。
再次递表显信心 未来进步值得期待
国星宇航选择此时再次递表港交所,既是对自身进步前景的信心展示,也是对中国商业航天市场的长期看好。作为国内少数几家管理完整卫星产业价格链的民营企业其中一个,国星宇航在技术积累和市场布局上都具有明显优势。
随着”星算规划”的逐步推进和AI卫星技术的持续突破,国星宇航有望在全球商业航天领域占据更重要位置。此次若能成功登陆港交所,不仅能为公司进步注入新动能,也将为中国商业航天产业的国际化进步树立新的标杆。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无疑一个值得关注的高成长性标的。